本文转自:临沂日报
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
知童·育师·筑未来
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现有骨干教师11人,其中教授6人、副教授4人,院长赵金霞教授为团队带头人。团队以“素养为基、内容为翼、方式为擎”为理念,立足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,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深层心理育人价值,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,山东省青教赛一等奖1项,山东省青教赛/教创赛二、三等奖5项。
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在师德师风建设、教育教学改革、科学研究突破、志愿服务践行等领域深耕创新,用一个个典型育人故事,为儿童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范生专业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师德师风:以爱为基点亮育人之路
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深知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是未来教师的“师德启蒙”课程,团队负责人赵金霞在讲授“儿童依恋理论”时,以追踪10年的3名留守儿童为研究案例,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作为“安全基地”对儿童终身发展的意义,以及教师情感支持对留守儿童的重要弥补作用,激发学生“做儿童成长引路人”的职业使命感。
该团队依托“青蓝师德工程”,联合蒋晓虹、张震等资深教师,以“教育叙事会”的形式分享育人故事,讲述关爱学生的典型案例。团队涌现出“最美教师”胡青、“教书育人楷模”李树军、“齐鲁名师名校长”理论导师陈德云等优秀教师,全院形成“以儿童为中心”的师范文化。团队培养的毕业生中,有人在新疆支教学校创设“心灵驿站”,在乡村小学建立“情感树洞”;校友群体里,既有千里捐献骨髓的黄梓琪、抗击疫情的“泰山好人”王伟科,也有大批投身社区服务与西部建设的优秀人才,他们正以师德之光点亮乡村教育。
教育教学:六维协同创新教学模式
在教育教学实践中,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创新构建“六维协同”教学模式:以大师故事引领学生叩开儿童心理之门、以成长故事帮助学生开启儿童心灵之窗、以课程思政筑牢学生投身儿童教育的信念、以经典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心理的奇妙、以科研经历带领学生攀登儿童探究之阶、以教育案例指导学生解决儿童发展之困。
该团队成员周莹曾在带教实习时,见证实习生李同学用仁爱之心温暖儿童的动人场景:放学时分,一名小男孩悄悄走向李同学,并轻轻抱住她,宛如依偎在母亲怀中。李同学轻声询问:“今天还是没人来接你吗?咱们聊聊天,等奶奶来接好不好?”事后李同学告诉周莹,男孩母亲不在身边,父亲忙于工作,日常由奶奶照料。
该团队主讲的《儿童心理学》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、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,《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》课程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示范课程。团队成员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5项、山东省青教赛一等奖1项等。团队成员所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,省级大创项目12项,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,二、三等奖16项。
科学研究:立足需求服务儿童与乡村振兴
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以服务“健康中国”发展战略为导向,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家庭、学校、社区协同下的儿童学习困难、校园欺凌、焦虑抑郁症等社会适应问题。历经20年探索与实践,研发出“6阶15主题85项”幼儿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训练方案,已在5市63所幼儿园推广应用,惠及1576名专任教师、万余名幼儿及家长,阶段性成果连续3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。
为培育农村儿童积极心理品质、激活乡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,该团队成员及学生志愿者,连续10年深入临沂市留守儿童集中乡镇开展“关爱服务”:为863名农村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,持续6年追踪父母严格管教水平与教师惩戒方式。针对13名常受父母重度体罚的儿童,开展线上心理疏导与每月1次的线下团体辅导,有效缓解其学业焦虑。这一线上心理疏导模式荣获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心理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。
志愿服务:专业赋能彰显社会担当
临沂大学教育学院“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”教师团队依托专业优势,先后承担了省、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技术培训、班主任心理辅导艺术培训,覆盖山东省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临沂市9县5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。同时,5名团队成员担任学校兼职心理咨询师,轮流值班为面临学业、情感、生涯规划等困惑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。近5年,累计帮助百余名学生渡过成长难关,被学生亲切称为“心灵加油站”。
随着社会发展,儿童青少年焦虑、抑郁症等发生率逐年上升。该团队的心理咨询师面对深夜的咨询电话常令人揪心。曾有一次,团队成员李树军老师半夜接到求助电话,听出对方有轻生念头,李老师与患者耐心沟通、细致疏导,待确认对方情绪稳定后,约定次日到咨询室线下交流,直到看到求助者提前抵达咨询室,他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。
该团队成员常年担任临沂市妇联、市总工会、青少年宫、区人民法院的特聘专家,年均举办公益讲座200余场,惠及家长近万人次。在与临沂市总工会合作中,团队聚焦EAP(员工心理援助计划)服务的宣传与推广,开展“企业EAP服务方案的设计与实施”“市域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”等研究,打造了“县域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”,组建了200余人的“职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”。在与各区人民法院合作中,团队联合开展“青橙计划”犯罪未成年人社会关护项目,牵头成立“未成年人心理矫治联盟”,累计服务12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,帮助23名未成年人复学就业,并将服务延伸至其他不良青少年群体。
本通
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